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(記者吳黎明)聽説,自詡為西方民主標杆的美國“燈塔”倒掉了。聽説而已,我沒有親見,但前幾日全世界都通過視頻直播看到“燈塔”的象徵——國會山“淪陷”的驚悚畫面:支持特朗普的“勤王軍”攻陷國會山,議員們紛紛避逃,多人傷亡……
1月6日,在美國首都華盛頓,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在國會外舉行示威遊行。美國首都華盛頓當地時間6日發生暴力示威。部分示威者衝進國會大廈,與警方發生衝突,造成4人死亡,當時正在舉行的認證大選結果的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也被迫中斷。(新華社記者劉傑攝)
據説,上一次國會山淪陷,尚是1814年英美戰爭時期。時隔200多年後和平時期的這次“淪陷”,旨在以暴力手段阻止權力的有序過渡,動搖了“美式民主”的根基,讓粉墨經年的“美式民主”跌下了神壇。西班牙《世界報》説,這就是美國民主“死亡的方式”;美國《紐約時報》承認,“這是對美國民主燈塔形象的一記重擊”。難怪,英、法、德、加等諸多西方國家和美國本國的政客們痛心疾首,稱之為“恥辱”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説,這是“無比蒙羞和恥辱的時刻”;另一位前總統卡特指出,這是“國家悲劇”。
西方政治家們為何如此捶胸頓足?原因很簡單,“美式民主”是西方所謂民主政治的標杆,所謂美國“燈塔”是西方世界的“主心骨”。自冷戰以來,西方世界通過報刊、書籍、好萊塢大片大講“美國夢”與“美國故事”,向全世界推銷美式民主與價值觀,國會山、自由女神像總是以標杆形象出現。美國長期自詡為“山巔之城”和“世界燈塔”,美國人是“上帝的選民”,總是站在所謂的“道德高地”上,指點甚至插手其他國家的“民主與自由”。以至於,“歷史終結論”在冷戰終結之後甚囂塵上,“山巔之國”風頭無二。而今,發生在美國政治最高殿堂的一幕幕血腥場面,撕掉了“美式民主”的“畫皮”,無論如何苦心包裝都遮掩不住。美式政治不僅是“紙牌屋”,還趨向“顏色革命”化。血腥騷亂與街頭暴力,往常多見於美國在海外不遺餘力推行“顏色革命”的地方,如今卻在“燈塔”的中心上演。正如俄羅斯駐聯合國副代表波利揚斯基所言,“華盛頓出現了非常有(烏克蘭)獨立廣場風格的畫面”。美國《外交政策》稱,“美國已經變成了美國領導人經常譴責的樣子”,真是莫大的諷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