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彭博社:在這個不毛之地,中國建起世界最大陸港
【四方速遞香港】“霍爾果斯市位於中哈邊境附近,地理學家稱其為歐亞大陸‘不可進入點’,也是距離海洋最遠的內陸點,是標準的不毛之地。我們在2010年得到了那個地區的衞星圖像,那裏除了是貧瘠的草原,什麼也沒有;7年後,那裏出現了閃閃發光的基礎設施。”
喬納森·希爾曼(Jonathan Hillman),作家兼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(CSIS)亞洲再連接項目主任。在彭博社近日播出的視頻節目中,他向公眾談到了位於中國新疆的最年輕的邊境口岸城市。
當地時間1月7日,彭博社在一期題為《如果中國建好了,他們會來嗎?》的節目中,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合作建設的陸路運輸系統,霍爾果斯則是“中國完全從零建立的陸路港口、經濟區和邊境城鎮”。作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一部分,該陸路系統將連接中歐間的貨物運輸。
那麼,鐵路和港口建設好了,投資商和客户會來嗎?在相繼採訪包括希爾曼在內的政治經濟學家的同時,彭博社對中國的“先建設、後需求”(building first and finding demand)的中國基建前置規劃理念娓娓道來。
哈薩克斯坦內陸港衞星圖片對比,視頻截圖
“十幾年前,我們還在用‘鬼城’邏輯看待中國”
彭博社首席經濟學家湯姆·奧裏克(Tom Orlik)認為,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遵循“夢想之地”戰略,即“基建建設會拉動需求”。這裏的“需求”可以指投資商、客户,以及經濟機遇。
霍爾果斯就是其中一個例子:如果一切都按計劃進行,它將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港,但就在短短几年前,那裏還一片荒蕪。
奧裏克隨後表示:“如果我們回到時間大約10年或12年,我們思考中國的主要邏輯之一,就是所謂的‘鬼城’敍事——中國建造了大量的房地產,沒有人住在裏面。然而現實是,在多年的政策支持下,隨着收入的增加和持續的城市化,許多這些‘鬼城’逐步被填滿。”譬如,他提到鄭州鄭東新區10年前還有人説是“鬼城”,如今已經是繁華的城市中心。
一直以來,中國城市規劃“長期收益”、“規劃前置”等詞語在西方人眼中極為陌生,外媒更是頻繁抹黑所謂“鬼城現象”,妄圖藉機抹黑中國經濟發展。霍爾果斯市則是這個故事中較為常見的主角之一。
隨後,彭博社在視頻中舉了幾個典型的例子,其中包括美國消費者四方速遞香港與商業頻道(CNBC)和美國有線電視四方速遞香港網(CNN)。
CNBC:在中國“鬼城”漫步
中秋節即將到來,在這相聚團圓時刻,霍爾果斯市各大型超市已做好充分準備,香味誘人的鮮肉、五仁、豆沙等各式月餅紛紛被擺在顯眼的位置,大家在品嚐美味,享受團聚的同時,共享一輪明月。
1月1日,隨着一聲汽笛長鳴,一列編組54輛滿載汽車配件、電子產品、郵包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霍爾果斯鐵路口岸站緩緩駛出,駛向哈薩克斯坦,開啓了2021年中歐班列的新徵程。
近日,兩輛滿載新疆特色饢、列巴的貨車,從霍爾果斯口岸農副產品快速通關“綠色通道”順利出境,運往烏茲別克斯坦市場。這也是霍爾果斯饢產業園投產運營後,加工生產出口的最大一批貨物。